一、指导思想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 20 条)要求,顺应社区管理与服务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社区工作者、城市管理网格员等岗位(群)的新要求,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专业学科前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本专业紧扣行业前沿,围绕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战略,通过融合数字化转型、强化政策导向,加强基层法治化治理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本专业培养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且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行业的社区工作者和城市管理网格员等职业,能够从事政策咨询与动员、公共事务办理与跟进、社区活动策划与实施、社区社会组织指导与扶持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提供智力支撑。
三、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课证赛创”融合,培养具备社区管理、社会工作、政策执行能力,服务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强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按照标准学制 3 年,总学分 137,含公共课 38 学分、专业课 107 学分(含实践 28 学分)。毕业后可掌握社区需求评估、事务管理、矛盾调解、智慧平台操作等核心能力,
四、专业课程设置
(一)专业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专业。
(二)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体育等课程。
(三)专业课程主要包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实践课程。
1.专业基础课包括:基层社会治理、公共管理概论、社区管理、社区政策与法规、社会工作综合知识等。
2.专业核心课包括:社区需求评估、社区事务管理、社区管理沟通、社区特殊人群服务、社区服务方法应用、社区党建、智慧社区平台应用等。
3.专业拓展课包括: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矫正、社区活动策划与实施等。
4.实践课程包括:(1)实训: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社区工作研讨实训室等,模拟真实场景。(2)实习:6个月顶岗实习,覆盖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等,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水平,强化岗位技能。
五、师资力量
在教师队伍方面,目前有专任教师 9 人,其中副教授 3 人、讲师 5 人,均具备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双师型” 教师占比 89%。在专业建设方面,与井冈山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及地方社区机构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技能大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指导人才培养。在教学资源方面,建有省级精品在线课程 3 门,配备智慧社区模拟系统、心理辅导设备等实训设施,与 10 余家社区机构建立实习基地。
六、就业前景与市场需求
随着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视和社区服务需求增长,社区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广阔,主要面向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网格等领域,岗位需求稳定。学生在校期间可取得1+X 社区治理证书、助理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社区工作者、城市管理网格员、社会组织项目助理、行政助理等。根据民政部数据统计,全国社区服务机构超 50 万个,人才缺口达百万级,人才缺口显著。同时,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升级,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治理人才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七、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价值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基层治理现代化,通过 “政行企校” 协同育人,培养懂政策、精服务、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江西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贡献力量。通过培养基层治理现代化人才助力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在推动乡村振兴、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专业支撑作用。在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中,通过参与社区治理试点项目推动乡村振兴和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同时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特殊群体帮扶,促进社区服务提质升级;此外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做好政策宣传解读,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政策在基层有效落实,全方位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和居民生活品质。
八、社会价值与使命
本专业秉持“服务社区、助力民生”的使命,致力于培养扎根基层治理一线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在社区治理中主要发挥三大核心作用:作为社会矛盾的化解者,通过专业调解和心理疏导促进社区和谐;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精准化服务;同时作为社区发展的推动者,通过策划文化活动、培育社会组织等方式持续激发社区自治活力,全方位提升基层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