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歌舞表演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技并修,紧密对接文化产业市场需求,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歌舞表演基础、掌握多元表演技巧、拥有舞台创作与表演能力,能在各类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等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学科前沿
歌舞表演专业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艺术创作等多领域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文艺活动、旅游演艺、线上娱乐等领域,歌舞表演的需求持续增长。现代科技与歌舞表演深度融合,多媒体舞台效果、虚拟现实技术等应用,为其带来新表现形式与发展机遇。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歌舞表演风格更加多元,对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需求愈发强烈。这促使专业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紧跟行业趋势,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歌舞表演人才。
三、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歌舞表演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人才。毕业生可在文艺院团、文化企业、艺术培训等机构,从事歌舞表演、艺术指导、文化活动策划等工作。毕业3 - 5年后,有望成长为资深歌舞演员、艺术指导专家,晋升到文艺项目管理岗位,也可向歌舞培训师、文化活动运营等岗位拓展。
四、专业课程设置
(一)专业课程体系
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
(二)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涵盖思想政治理论、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体育等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基本能力。
(三)专业课程
1. 专业基础课程: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音乐简史与作品赏析等。
2. 专业核心课程:声乐、钢琴、合唱、舞蹈、剧目、歌舞创编、表演、流行舞等。
3. 专业拓展课程:音乐剧排练、歌舞节目排练、钢琴伴奏、化妆基础等。
五、师资力量
歌舞表演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7人,“双师型”教师8人,占比约53%,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约7%。教师团队专业背景涵盖音乐、舞蹈、表演等领域,多位教师具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在各类歌舞赛事中获奖,在歌舞创作、教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他们以实践教学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助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六、实训条件
专业设有专业舞蹈排练厅、钢琴实训室、合唱与指挥排练厅等校内实训场所,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积极与校外文艺院团、文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行业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
七、就业前景及市场需求
歌舞表演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市场需求大。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各类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活动增多,专业人才缺口明显。毕业生可在文艺院团、文化传播公司、旅游景区演艺部门、艺术培训机构等单位就业,也可自主创业,从事歌舞作品创作与演出等工作,薪资待遇随经验和能力提升而提高。
八、服务地方经济
歌舞表演专业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通过与地方文艺团体、文化企业合作,参与地方文化活动策划与演出,传播地方特色文化,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同时,培养适应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歌舞表演人才,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繁荣,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增加就业岗位,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九、社会价值
歌舞表演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专业培养的人才为群众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